东边来的秃驴

万年拖稿的黑兔子先生kamuib的历史资料库。
一言蔽之,乱七八糟,非专业。

波斯不净人和琐罗亚斯德教的丧葬

这篇资料是出于私心,N年前写过一篇不净人背景的文,至今也没把当初考据的资料整理好吐出来,最近在整理旧约的一些考据,感觉可以做一次介绍了。


from: pyracanthasketch.blogspot.com


首先,来谈谈标题里的不净人。这个词语很中式化,也很概括化,字面上的意思比较简单粗暴,即干丧葬礼仪生计的人因为接触尸体而被认为是不洁净的,有点接近于中国人觉得火葬场很晦气,带着贬义,毕竟三教九流里火葬场的还不如跳大神的,连下九流都没入。不净,这种想法是比较典型也比较简单的二元论,即生是善,死为恶,那些活着跟死人打交道、脚跨阴阳两条线的人就显得很特别了。

中国的丧葬礼仪分类杂多,就算是现在简化为殡葬公司一条龙服务,负责每个环节的人分工也各自不同,有职责轻重之分,自然也有晦气得厉害和不厉害的之别。同理,琐罗亚斯德教时代的波斯不净人也属于一个集合体的概念,琐罗亚斯德教的丧葬礼仪人员包括祭司、洗尸者、抬棺者和抬尸者。

“呼吸刚一停止,其亲属应抬起尸体,将其放在屋里的一块石板上,在周围撒上沙子,使善良的的土地受到完全的保护;此后尸魔带着污染附身于身体之上,除了受命专门负责的人之外,任何人不能再触摸尸体。”

“当家中一员去请祭司,告知‘某某的灵魂正在上路’的同时,他也带去一枚鸡蛋,作为不朽之象征。”

“在沙里发巴特,如果死者为男性,就由一名抬尸者担任‘洗尸者’,放置尸体。”

“抬棺者主要在朋友和邻居中物色,按照教义,帮忙抬棺是一种功德。”

以上摘自玛丽•博伊斯的《伊朗琐罗亚斯德教村落》。从记载看,祭司、抬棺直接接触尸体的几率很低,所以不会变得特别不洁净。从某种意义上说洗尸和抬尸者更符合不净人的概念定义,而其中洗尸者只是在死者死后三天之内负责尸体的清洁,但是抬尸者的任务则更加复杂。

抬尸者在波斯语中为nasā-sālār,有关他们的职责在伊朗人民的大百科里这么一段记录:

Cornelius Le Bruyn in the 18th century wrote of the Iranian Zoroastrians that they left the bones of the dead in a mountain daḵma for one year, and then buried the bones (for this and other reports, see Firby). The latter inaccurately calls the nasā-sālārs “grave-diggers”.


from: activerain.com

先解释下Daḵma达克玛,即琐罗亚斯德教徒的固定丧葬地,同时也是丧葬专用词,类似“天葬”,也就是一些文献中说的“弃尸于山”。教徒们是如何选定一块地方为达克玛,很遗憾我目前还没找到详细的资料介绍。一些国外资料里会把它描述成Tower of silence,安息塔或者寂静塔,被称呼为“塔”也许是出于外观很高的考虑,因为达克玛从外观上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塔式结构,而是一个半开放的建筑,由围墙环绕而成,并不会封口或者封闭天顶,尸体按照性别和年龄区别摆放在顶上。鸟类尤其是秃鹫是受琐罗亚斯德教徒欢迎的食尸者,其他动物,比如狗,在阿契美尼德到塞琉古到萨珊波斯之间的时期也是食尸者,在希罗多德《历史》记述里有这样一段:

……How the dead bodies of Persians are not buried before they have been mangled by bird or dog.

西塞罗也有过这样一段记述:

In Hyrcania the masses breed communal dogs, while the aristocracy have dogs that they keep at their own homes; we happen to know that their breed of dog is decidedly superior. However, everyone according to his individual means acquires dogs that will tear him to shreds, because they reckon this to be the best of burials.

在中国的文献里还能见到尸体让狗食用的记载,最常被引用的便是唐代《通典》里《西藩记》里的记载:

“别筑一院,其内养狗。每有人死,即往取尸;置此院内,令狗食之。”

在一些近现代的资料里貌似很少提及狗作为尸体处理媒介,可能跟狗的家养化、生活环境变迁以及周遭宗教影响有关,祭祀丧葬有关的时候主要是投喂祭祀里的肉食或者掰成三份的面包。


from: www.slate.com

达克玛的外围墙存在可能是出于遮蔽死者(因为尸体在达克玛里是扒光的,抬尸者抬着尸体进入的时候也是得光溜溜如白煮蛋,应该是出于洁净的考虑)和防止其他不洁动物(比如猫)侵扰的考虑。

在这里谈两点延伸。

第一点是听来的故事。有朋友曾经告诉我,香港有过一档节目介绍当地做死人生计的职业。富豪权贵会把尸体埋在某些墓地土葬一年以上,之后会由专业的捡骨人打开墓穴捡走部分骨头再迁往新的风水地掩埋。香港以及福建沿海的确有帕西人的后裔(帕西人,即迁居南亚的琐罗亚斯德教教徒),不过这种习惯应该是阴阳风水相关,因为琐罗亚斯德教认为人死后尸体会因为邪神阿里曼而变得不净,埋入土中会污染大地,所以和琐罗亚斯德教的风俗并无直接关系。但是部分形式看上去很接近,不知道在产生这一仪式的之初是否有不同宗教上的掺杂,不得而知。

第二点,琐罗亚斯德教的“天葬”和蒙藏佛教的“天葬”。某种程度上我认为它们可以被粗暴理解为同源。因为追溯两种宗教的根基都会牵扯到古老的印度教,可是这两只从恒河流域流出的宗教天差万别,不能简单认为是不同枝脉。蒙藏的“天葬”核心思想为皮囊奉献给天地万物,灵魂转世和肉身无关,这种思想应当归位于更为原始的“万物有灵”思考;而琐罗亚斯德教的“天葬”跟其宗教核心的二元神论有关,人死后灵魂依然圣洁,归属马兹达,肉身会因为死亡而被玷污,归属阿里曼,所以不能接触大地,不能玷污流水,放置在达克玛的高台上,所有的丧葬仪式是为了驱除邪恶,让灵魂能安全抵达审判之桥。蒙藏的习俗里需要在死者脸上遮盖符咒,而琐罗亚斯德教则必须让死者眼睛朝向太阳。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甚至更早,玛基僧侣也曾经推行过肉身直接丢荒野,交付给天地之间万物啄食的方法,不过社会安利效果不佳。在那个时期,这种曝尸荒野的还能窥见到原始“万物有灵”的影子,但是发展到后来的达克玛天葬啄食则跟早期发生了根本的性质变化。还有一些细节上的差别不再累述,就以上的核心思想而言,可知这两种都可叫“天葬”的丧葬仪式本质是完全不同的。


from: https://www.deviantart.com/art/Vulture-276522297

再来翻翻看基督教旧约里关于死人丧葬的规定。

“摸了任何人类尸体的,必不洁净七天。

那人在第三天要用这样除污秽的水洁净自己,在第七天他就洁净了;如果他在第三天不洁净自己,到第七天他就不洁净了。

任何人摸了死人、死人的尸体,而不洁净自己的,就玷污了耶和华的帐幕,这人必要从以色列中剪除,因为这除污秽的水没有洒在他身上,所以他必不洁净;他的不洁净还留在他身上。”

以上是旧约民数记里的记录。黎凡特作为亚伯拉罕天启三教的发源地,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宗教熔炉,历史上从南向北曾被埃及人统治,从东向西被阿契美尼德王朝占领,从西向东再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其中还包括著名的巴比伦之囚等一系列民族迁徙实践。如果说相较于印伊宗教而言成型更为晚期的基督教其典籍里看不到古老宗教的遗风,这必然是不可能的。

在琐罗亚斯德教里,死亡的前三天是灵魂尚还在世,死者家属要举行洁净仪式,不能吃肉,保持静默,情绪不可以有太大的波动,为死者念诵阿维斯塔。到第三天傍晚才开始着手迎接负责带走灵魂的神,需要祭司在流水中清洗为死者准备的来世穿着的衣物。第四天凌晨抬棺人会和死者亲友们一道将死者送往达克玛。而抬尸者本人因为受到污染,也需要对自身进行高级九夜洁净仪式,一年得来这么一次。

再看看基督教,在民数记里也有类似的记录:

“第三天和第七天,那洁净的人要洒水在不洁净的人身上,这样到第七天就使他洁净;他要洗自己的衣服,用水洗身,到晚上就洁净了。”


from: distantshores.org

会触摸尸体的人,一般就是亲人或者偶然路过的吃瓜路人或者执行仪式的祭司,两边对于三天这个时间界定的定义本质上并没有特别的不同。参考民数记里对于治疗麻风病人的章节,前三天肯定不会是放任不洁净的人四处行走,而是隔离在帐幕内祈祷诵经,静默自审,无论是从宗教风俗角度亦或是早期的医疗隔离角度判断,两者都存在一脉相承的相似。

至于后继的伊斯兰教关于死亡丧葬的仪式,则有更多的相似或者完全相同的步骤。比如在尸体变冷之后立即清洗,清洗次数为三倍数的奇数(历史上有一位大臣死后用玫瑰水洗过九次,可见三的倍数或者九是很重大的数字,同琐罗亚斯德教里的九夜洁净的九是相近的)要在死者的头方向放置油灯或者蜡烛等等。不过一些体现更为古老传承的部分,比如曝尸,比如交给鸟兽吃掉,就被后世宗教所革除。

评论(7)

热度(107)

  1. 共12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